二是责任清。按照教育部与湖北省政府签订的《备忘录》要求,各县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地方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落实省政府确定的县级政府六个方面22项责任和教育、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的职责,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内外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协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投入大。各县把大幅增加教育投入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2012年,全省义务教育财政总投入350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105亿元,增幅43%;29个县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增经费县均5000万元,教育投入成为各县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投入。黄冈市黄州区2012年筹措资金1.2亿元,用于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升,相当于前10年的总和。
四是督查实。各县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列入政府重大督办事项,建立了专项督导、评估监测、督导公告、满意度调查、实施奖惩等五项工作机制,定期不定期开展督导检查,督导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被督查单位奖惩的重要依据。2012年,襄阳市樊城区先后11次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督导检查;随州市曾都区对没有完成目标责任的校长进行了诫勉谈话。2012年,湖北省政府共安排1.25亿元,对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各奖励100万元,对获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称号的各奖励500万元。
(二)突出建设标准,办学条件同步升级
一是定标准。各县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省定15项办学基本标准和寄宿制学校“十有八配套”的建设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量化指标和实施细则,做到了“四个并重”,即学习设施与生活设施并重、基础建设与设备配套并重、校园改造与文化建设并重、标准化与特色化并重。武汉市、宜昌市等地制定了适度超前、高于全省的办学标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调布局。2011年,各县按照全省统一要求,结合区域内人口变动、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等因素,完成了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3年确定了初中、小学、教学点撤并、新建、恢复的规划方案。为方便农村孩子就近入学,全省恢复农村小学和教学点495个。武汉市武昌区通过撤销、合并、新建的方式,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由原来115所合理调整至70所,校均规模从834人增加到1019人,小学和初中服务半径分别控制在0.5公里和1公里以内。
三是抓配套。各县大力开展“放心食堂”“放心超市”“文明宿舍”“绿色生态校园”创建活动,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基本实现了“十有八配套”。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每所学校都配有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29个县“校校通”实现了全覆盖,其中20个县“班班通”覆盖率达到100%。兴山县累计投入1.8亿元,为所有学校安装了“班班通”设备,为所有教师配备了办公电脑,所有学校图书、实验装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宜昌市夷陵区每年拿出1亿元,大力实施学校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教育技术装备全部达到省级标准,教师电脑配备率、教室电子白板配备率达到100%。
四是补短板。各县根据办学基本标准,紧紧围绕薄弱学校改造,整合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校安工程、初中改造工程等项目资金,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库区、民族地区倾斜,做好查漏补缺。云梦县、乡两级政府累计无偿划拨土地500多亩,减免学校建设规费1000多万元,解决了55所农村学校用地和校舍不足的问题。赤壁市大力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市投入1.7亿元,64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改造全部完成。宜昌市点军区实施“义务教育五年脱困进步工程”,累计投入90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学校标准化建设,学校运动场全部实现塑胶化。
(三)突出立教之本,城乡师资同步优化
一是创新补充机制。从2012年起,湖北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统筹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新机制,按照“全省统招统派,经费省级负担,县级日常管理,农村学校使用”的原则,依照各地实际需求,录用新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教学第一线。各县在省级统筹和支持下,按照“退一补一”的原则,每年有计划的补充新教师。长阳县每年为农村学校定向招聘40-50名教师,近三年为农村学校引进优秀人才202人,占农村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5%,较好地缓解了农村教师需求矛盾。
二是创新交流机制。各县普遍采取双向交流方式,选派城区优秀教师下乡支教,组织农村青年教师进城跟班学习,每年参与交流的骨干教师比例都在10%以上,城乡教师交流逐步由个人向团队转变,教师支教经历和质量成为职称评聘的先决条件。同时,按照“管理互通、教研互动、优势互补”的原则,打破校际壁垒,组建联校协作体,协作体内教师相互交流,构建城乡学校同师同课新模式。从2012年开始,各县积极参与“乡村学校启明星计划”,从城镇学校选派优秀校长、教师到乡镇中小学校任职任教,首批88个启明星团队、317名城镇优秀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教学第一线。汉川市近三年,通过联校走教、对口支教,选派城镇优秀教师233人到农村学校支教;选派200余名农村学校管理干部到城区5所学校挂职锻炼,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是创新培训机制。各县积极参与“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国培计划”“特岗计划”和免费师范生教育,普遍建立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立体培训网络。除每年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外,还采取请送结合、比学结合、挂派结合、远近结合等方式,大力开展常态化的市、县、乡和校本四级培训,教师培训率达100%。从2010年起,各县积极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参加学校、参加人数、家访覆盖率都达到100%,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水准。宜昌市西陵区每年按教师人均3000元的标准安排培训经费,委托高校开展教师培训。孝感市孝南区创办教育学习超市,采取“每周分小组,每月大集中”的方式,分层次分专题组织教师开展滚动式培训学习。
四是创新激励机制。各县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农村教师奖励计划和专项补贴制度,激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从教,在农村工作的“湖北名师”、特级教师以及按照15%的比例评选出的农村骨干教师,每人每月享受省财政600元补贴。同时,实施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保障教师安居乐教,教师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天门市农村教师绩效工资高于城区教师12%,教师医疗保险等“四险”全部由财政承担;钟祥市分片建立“名师工作室”,并给每个工作室每年补贴5000元工作经费。
(四)突出教育公平,帮扶关爱同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