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艺军:男人是宣泄,倾诉其实也是一种宣泄,男女的方式不一样,男人是征服性的,他们常用向外攻击的方式,当然体育运动也是一种渲泄。女性用倾诉。所以从现在来看,家庭里面为什么唠叨的全是女人,女人唠叨本身就是一种倾诉。男人有时候爱跟妻子较真:你怎么这么烦人?其实她只是把你当做倾诉对象,那个时候她有“心理垃圾”,她把你当自己人才这样做。这时候男人应当暂时作为一个垃圾桶,让她把这个垃圾放进去事情就完了。结果有些男人非跟她较劲,适得其反。
主持人:皮教授您说这也算倾诉吗?
皮艺军:这当然算倾诉,她自己的烦恼自己解决不了,自己治不了自己的病,就非得跟你说。
主持人:假设她丈夫不在家,她自己家里有倾诉间她可以倾诉吗?
孙晶岩:女人在家庭里需要一个倾诉对象,她碎嘴唠叨时一定是身边有人的时候。中年女人,更年期的女人尤其明显。中国有很多人有心理疾患,张君的情妇全泓燕临死前说:“我现在最后悔的是不了解法律,如果当初有一个好朋友可以倾诉,也许就能够避免一些事情。”这句话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爱唠叨的女人肝火旺,金木水火土,肝属木,喜条达。就像柳条一样被春风梳理得顺畅时是很美的。女人为什么爱煲电话粥?她需要有个倾听对象。家庭里不需要倾诉间,我说的倾诉间是在监狱里,一个无干扰环境,这里面有吉他和布娃娃,有梳妆台和电话,摹拟了大自然的高山流水、春花烂漫的景象。再配置以导语、音乐和灯光,使人获得感官上的愉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在这里放悠扬舒缓的音乐,使女犯调解了心境。到了倾诉间以后女犯可以化妆,可以织毛衣,让她自己独处,梳理自己的情绪。女人的心容易结疙瘩,你必须让她有释放的过程。释放了她就好了,所以亲爱的男同胞们,既然女人孕育了生命,那么为了你们心爱的母亲、妻子、情人、姐妹和女儿,你们就委屈一下当好垃圾桶吧。她们倒掉了心理垃圾后会是一个特别可爱的女人。
皮艺军:这两者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心里紧张、压力、心理焦虑,怎么样缓解这种焦虑,就得有一种方式,我觉得在监狱的倾诉间应该有一个倾诉对象。
主持人:我觉得可以放一个佛或基督在里面。
孙晶岩:你这个主意不错。另外咱们人都有生物钟,心理学上叫做区段时间临界日。人的智力、精力、体力在临界日都会有所改变。当人的智力、体力和情绪处于高潮时,学习工作效率就高;当人的智力、体力和情绪处于低潮时,就是威象日。这时候不但学习工作效率低,还特别爱发脾气。吉林省女子监狱教育科长李源就根据心理科学的方法,给女犯测出了心理的高潮期和低潮期。有一个叫李薇的女犯,她一年中智力和情绪、智力和体力、情绪和体力有九个双重临界日,这九个日子就是她的危象日。如果再和月经周期搅在一起,这时候很容易打架吵架。李源把女犯的危象日列成表交给她们的管教,管教们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给她们以特殊关照,尽量把她们和刺头犯人隔开,有效地杜绝了打架斗殴,提高了监管质量。
12.如何看待女子犯罪的合理性
主持人:咱们讨论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专家认为孙女士这两本书阐述女子犯罪合理性,很多人觉得是不可思议的,女子犯罪发生实际上某种意义上是合情合理的,那么这种合情合理有没有可能有负的作用,让一些犯罪的人认为自己犯罪有理,或者没有犯罪的人认为我可以合情合理犯罪,咱们讨论犯罪合理性分析有没有负作用?
孙晶岩:一个人杀了人,警察和司法机关关注的是他杀了几刀,应该怎样定罪。而社会学和犯罪学关注的是这个人为什么要杀人。我在调查女性犯罪时候,也是从社会学这个角度,而不是用法官和检察官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要有一种公正的心态来客观评价女性犯罪行为,人的犯罪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挤压,而且国外把这种环境挤压当做一种犯罪因素来考虑。我刚才讲的大学生妈咪,她的犯罪确实有社会大环境污染,但她背后还有黑手。我的书中字里行间描述了女性犯罪的心理轨迹,揭示了女性因情犯罪的某种必然属性。比如“情敌同在一个监舍”一章中的袁美丽,她是在情人的诱惑下走上犯罪道路的,从她邮寄毒品这点看她很可恶,应该受到惩罚。可从她对感情的执著和痴迷来看,她又很善良,很单纯,情人把她卖了她还得帮人家数钱,很令人同情。女性在心理上对爱的强烈需求和对爱的报恩意识,是女性犯罪的重要原因。而这种状态较之男性的因性犯罪往往要更复杂,也更容易让旁观者所不解。这种独特的女性犯罪文化,是一个需要继续挖掘的课题。
主持人:我注意孙女士在书上有一个词叫环境挤压,皮教授您怎么看?
皮艺军:刚才谈到犯罪合理性,看是用什么标准?比如你用道德的标准,你觉得道德上情有可原,合乎情理,我到那时保不齐也会那么干,但是不能不考虑法律的标准。法不容恕,情理又能怎样。再一个是动机和手段也不一样。其中有一个犯人组织卖淫为了向她的继母报恩,这种动机谁听了都很感动。动机是好的,但是手段你是违法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爱财合理,但是我们法律摆着呢,你怎么样得到钱,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得到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女犯都是因为用了违反法律手段,她的生活经历中间很多事情按照情感,或者按照人情世故是合理的。我们现在很多问题反过来思考,我们大家都看到这些人,为什么认为她是“坏人”,是看到她的结果,我们认为她们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当我们把犯罪经历剖析出来时候,就像这本书一样,我们才发现她们跟我们常人没有太大区别。所谓社会挤压,人本身是社会人,人有所谓行为规范,都是从社会环境中来,如果说因为社会环境挤压才犯了罪,对他的罪行进行宽恕,我觉得,这些方面主要是针对少年犯罪来说的。他们所犯的罪错应该由社会承担的,由家长或者学校来承担。所以我们对少年犯罪要考虑他们为什么犯罪,对少年犯不一定必须是犯这个罪就得判这个刑,他受到的处罚不一定和他的罪过成正比。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就要考虑到他犯罪动机和后果,考虑到他的主观恶性,因为他们是心智完整的人。
孙晶岩:蓝极速网吧被烧是少年犯罪,但责任在成年人。这些孩子都来自单亲家庭。
13.心理型犯罪,既非道德败坏也非精神病,量刑可以从轻吗?
主持人:刚才有一个网友谈了一个问题,所谓心理暗示的问题,犯罪上心理学的因素起多大作用?一个人导致他犯罪,心理上的暗示和分析起多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