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总体空间布局,加强全域全要素管控,推动“多规合一”,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健全市、市(县)区、镇和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坚持先规划、后实施,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定期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完善用途管制制度,强化规划执行的刚性约束。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强化耕地资源“五重保护”。
44.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制定我市碳达峰、碳中和方案和行动计划,比全省全国提前碳达峰、碳中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绿色能源占比,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循环化改造,加强绿色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绿色企业培育行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完善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推进绿色智慧建筑工业化创新产业基地建设。完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提高绿色产品供给水平,鼓励绿色出行,引导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稳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参与建设长三角生态产品交易中心。
45.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建立覆盖全市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紧紧围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五个新”“三个主”总体要求和五大任务,更大力度抓好长江无锡段大保护,统筹推进太湖生态保护圈、江阴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和宜兴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突出抓好长江干流两岸大规模绿化行动和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全面落实我市长江流域十年禁渔退捕工作。坚持激励与约束并举,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46.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切实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深化“美丽河湖”建设,深入推进太湖治理和新一轮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河湖长制”“断面长制”,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国省考断面Ⅲ类水质比例。严格落实空气质量“点位长制”,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推进PM_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加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落实建设用地调查评估制度,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探索建设“无废城市”,建立健全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机制,开展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基本建成分类化收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处置体系。
十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高品质生活
坚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加强民生建设,完善为民办事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7. 持续推进富民增收。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构建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联动机制,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农民收入十年实现倍增。大力优化创业生态,健全普惠、灵活、包容的创业政策,深化“创响无锡”创业品牌建设,推动创业向大众化、发展型、全领域转变,提高经营性收入。拓展居民增收空间,多渠道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全面落实有利于优化收入分配的税收政策,有效发挥税收调节作用,促进社会公平。
48. 大力促进高质量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依托实体经济开发更多优质就业岗位,建立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促进灵活就业机制,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完善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提高专业化、智能化、便捷化服务水平。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就业,促进各类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稳定就业。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49.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全国统筹改革任务。加快发展以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为重点的补充保障。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全面建成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鼓励发展商业医疗保险,稳定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工伤保险制度体系。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保障儿童优先发展,维护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合法权益,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完善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体系,提高针对不同群体的住房保障能力和水平。巩固扶贫帮困成果,探索建立市级大数据平台,建立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健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优抚安置等制度。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
50.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适应。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创新大中小幼德育建设机制,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普通高中资源总量,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落实部省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意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建成一批国家级示范职教集团,打造现代职业教育高地城市,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创新型特色化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在锡办学,支持高校内涵式发展,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健全残疾人教育体系,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改革,加强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加大名师名校长培育力度,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快智慧教育建设,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机制,建设学习型社会。规划建设高水平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