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境外资金和公募基金为市场流动性提供有力支撑。从资金供给端来看,受益于对外开放加快和人民币快速升值,境外资金持股市值规模自3月的1.9万亿元快速抬升至9月的2.8万亿元;2020年以来新成立基金份额达到1.8万亿份,较2019年全年的4920亿份大幅增长,剔除赎回份额后的净增加额为1.3万亿份,规模也颇为可观。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境外资金、公募基金和保险资金三者合计持股市值占比为12.6%,较2019年末上升近2个百分点。中长期资金为股市流动性提供有力支撑。
展望2021年,我们认为IPO募集规模可能进一步增加,全年解禁和减持压力较今年小幅上升,但是在对外开放基调不变的背景下,境外资金或持续流入对A股市场流动性形成支撑,后续仍需关注监管层对于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等长线资金入市的表态。
但是在改革稳步推进的同时,也需关注政策向防范金融风险倾斜的力度。一方面,随着经济逐步企稳,货币政策逐渐回归常态,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提把好货币总闸门和稳定宏观杠杆率;另一方面,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存量产品的压降和清退抬升流动性风险。与此同时,债券集中违约、中小银行风险处置等个别问题也值得密切关注。
第一,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监管层再提把好货币总闸门和稳杠杆。新冠疫情爆发后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信用大幅扩张,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我国宏观杠杆率已达到270%,较2019年末上升25个百分点,不同部门的杠杆率均有抬升。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复苏步入正轨,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渐退出。2020年6月陆家嘴论坛易纲行长提出“总量适度”和“考虑政策工具退出”拉开了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的序幕。10月的金融街论坛重提把好货币总闸门的概念,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的波动。11月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再度提及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这也是自2019年四季度以来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提出,意味着货币政策迎来拐点,后续需要密切关注宏观流动性的边际变化。
第二,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存量资产清退或抬升流动性风险。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后资管行业格局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券商定向资管业务(大多为通道业务)占比快速下降,银行净值化理财产品占非保本理财产品的比重稳步上升。根据最新公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截至2019 年末,银行非保本理财规模23.4 万亿,同比增长6.2%,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余额10.2万亿元,增幅达68.6%,净值型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43.3%,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但是在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不合规产品的压降和清退仍会对流动性形成一定压力,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假设2020年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全部非保本产品的比重较2019年末再度上升16个百分点,则截至2020年末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为60%左右,明年仍有40%的非保本理财产品亟待转型。
2.3
产业政策:科技和医药内部分化,制造和消费全面加码
产业政策是影响行业中长期景气度的重要变量,我们将行业分为科技、医药、制造业和消费四大板块,分别梳理各自的产业政策方向。科技和医药板块或因政策的边际变化加剧分化,制造业和消费板块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景气度整体向上。
科技行业:十四五规划定调科技创新,政策加大对“硬科技”的支持和基础研究的投入。当前的政策环境对科技行业来说整体友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指出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从发展潜力来看,2019年末我国目前R&D与GDP占比为2.2%,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70年代末、韩国90年代初的转型初期水平,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十四五规划也对我国当前研发存在的短板作出战略性部署,一是要求加大研发投入;二是明确加强基础研究,对企业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三是完善科技成果分享机制,提高科技转化率。
反垄断指南的出台可能导致科技板块内部分化。11月11日发布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反垄断法》的基本制度、原则和分析框架适用于互联网平台领域,将“大数据杀熟”、“二选一”等行为列入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范畴,阿里巴巴、美团、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短期估值受到制约。借鉴美国历史上的科技反垄断案例可以看到,IBM和微软在诉讼期间和诉讼后的表现分化明显,反垄断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否受到诉讼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在反垄断的大背景下,平台型企业未来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板块内部或加剧分化,核心业务优势突出的平台企业受到反垄断指南影响有限。
医药行业:医保控费大背景下,医药产业更加关注创新技术与消费服务升级领域。医保控费仍是当前医药行业的主要政策线索,带量采购是医保控费的主旋律。2020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带量采购”将成为未来仿制药采购的主流模式,只有符合医改大方向的临床紧缺药品、创新药才可能在医保支付中获得较优条件。2020年10月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文件》,成为迄今第一个国家层面进行的高值耗材带量采购项目,自此带量采购的应用范围从药品延伸至医疗器械板块。在此背景下未来重点关注三条主线,一是创新药相关产业链(包括原研、外包服务、特色原料药等),二是高端医疗器械中受耗材集采影响较小的企业(包括研产销一体化龙头、差异化技术型企业),三是医疗消费升级领域(在线诊疗、网络售药、眼科口腔医美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