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报告测算,北京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综合排名较上年上升4位,至全国第十一名。其中,社会服务指数得分进步最明显,2019年该地不断增加医疗、教育供给,全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720个、学前教育学位630个,科技研发强度继续稳居第一,园区配套能力进一步增强。
不过,北京经开区的短板仍然是商务成本和软环境,得分分别居第30位、16位,尤其是在工业水价、房价成本上不占优势。这对北京经开区产业升级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其超六成GDP来自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有三成集中在制造业。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集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验区政策于一体的经济功能区,日前北京自贸区高端产业片区在北京经开区挂牌。未来,这里将重点发展商务服务、国际金融、文化创意、生物技术和大健康等产业,这意味着北京经开区将进一步提升服务业能级,今后需利用好政策叠加优势抓住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机遇。
8.4南通经开区:率先试点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营商环境指数全国第17
根据报告测算,南通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位列全国第17名。其中,生态环境指数得分在30个国家级经开区中居第5位,商务成本指数居第7位,基础设施指数居第15位,市场容量指数居第18位,软环境指数居第26位。
这表明,南通经开区在工业用水、用电、用地方面更具成本优势。近年来,该地不断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通过紧盯用地、报批、报建等环节,在全省率先试点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不再审批,严格监管,将项目启动到开工的审批时间从9个月到1年缩短至4个月到6个月,平均提速50%,让企业“拿地即开工”成为现实。
尤其自苏通大桥开通后,南通经开区率先被纳入“沪通1小时都市圈”,通过借力上海、对接苏南,南通经开区近年来迅速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其目前短板主要在市场容量和软环境上,具体表现为经济规模总量不够大、特色产业集聚度不够、创新发展水平不足等方面。
目前,南通经开区周边多个区县GDP已突破千亿大关,尽管其经济规模体量偏小,但2019年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在经开区中位列第一,表明经济活力和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在开发区云集的长三角地区,该地应注重差异化招商引资政策,通过引进或培植有牵引性的龙头型企业,加快形成多个特色产业集聚区,提升经济规模。
8.5青岛经开区:用企业管理思维推动政府流程再造,新增企业增速快
今年的报告中,我们结合各地经开区的反馈意见和国家营商环境改革的侧重点,调整了部分二级指标的权重。从指标跟踪结果看,生态环境、社会服务、商务成本和基础设施对企业生产发展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各地的基础设施和商务成本差距也在缩小。因此,今年我们着重调整了市场容量和软环境的权重,以期强化指标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结果显示,青岛经开区排名第10位,其在软环境、生态环境、商务成本等方面具备比较优势。作为全国经济总量第四大的经开区,青岛经开区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第一战场”,按照“集群化布局、专业化招商、职能化服务”的工作思路,着力引进高、精、尖项目。今年以来新引进了总投资189亿元的科大讯飞日本总部、香港智能医疗、高端DNA研发中心等24个过亿元产业项目,各项重点经济指标均已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数据显示,2019年1-8月份,青岛经开区新增市场主体已经超越了2017年全年总量,去年全年西海岸新区的市场主体数增速超过40%。
重大项目落地,对经开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指标测评结果看,青岛经开区的基础设施指数得分明显靠后,排在第21位。青岛经开区虽然临近港口,但在公路运输和轨道交通里程上不占优势,不利于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此外,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口涌入经开区,其所在的西海岸新区已成为青岛人口最多的区市,随之带来的土地资源紧缺和房价上涨压力,也是制约青岛经开区产业承载力的一大短板。
9。对各地经开区发展的建议
1)加快用法律制度固化营商环境改革成果。营商环境改革不是简单地打造“政策特区”,而是确保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2020年1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随后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台了地方的营商环境条例,这表明用法律制度推动营商环境软环境建设,已是大势所趋。经开区作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更有必要将优秀的改革成果固化下来,比如日前天津经开区已出台了国家级经开区首个系统化营商环境总体建设方案。
2)有的放矢补经济“短板”。从优化营商环境的结果看,本报告测评的30家国家级经开区中,有超过10家GDP总量未超过千亿大关,且各经开区间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园区的经济实力不占优势,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区域选择时,很可能会失去先机。比如,内陆部分经开区可能工业基础雄厚,但在外贸或利用外资上不占优势,表明各经开区长短板不尽相同,各地应该瞄准自身、对标先进,有的放矢地着力提升综合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