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1997年乔布斯把NeXT卖给了苹果,为什么苹果会买?因为苹果缺一款操作系统,而NeXT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操作系统,所以苹果收购NeXT,是买它的操作系统。
乔布斯重返苹果之前,曾接受《成为乔布斯》传记记者的采访。记者问他“你认为苹果今天的当务之急是设计一款新的操作系统吗?”乔布斯说压根不是,苹果最需要的,是伟大的产品。
各位来Touch一下,他把自己的NeXT卖给了苹果,却说操作系统本身不重要,产品才重要。所以我说,产品才是乔布斯心中几十年不变的指北针。
③管理VS产品
管理有什么工具?我们最常用的工具是流程和KPI,但乔布斯非常看不起流程和KPI。
《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对流程做了这样的定义:流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做某一件事的效率,但流程的另一面是拒绝变化。
Steve Blank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标题叫《创新,大公司无法言说的伤》,里面对大公司引用流程和KPI来创新大加鞭笞。
“奇怪的是,这些关键的KPI和流程,能使企业按照既有方向高效运转,却是企业无法灵活快速创新的根本原因。每增加一个执行力的流程,就等于增加了一条防止逃逸的绳索,于是企业创新就死多一点。”(《创新,大公司无法言说的伤》,Steve Blank)
这句话如果放在这个语境里不太听得明白,用我们的语境一定能明白。你公司里的第一曲线是为了执行主营业务,第二曲线是为了创新。想想看,你的KPI和流程是为了第一曲线做得更好,你让第一曲线做得更好,这当然伤害了第二曲线的创新。
在《乔布斯传》里,乔布斯说他最自豪的事情是,苹果是全世界最大的创业公司。
各位,苹果是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但乔布斯仍然把它定位成创业公司,定位成为产品而存在的公司。
管理和流程本身绝不是问题。但如果你走着走着就忘了管理是为了做出伟大的产品,反而回过身把管理和流程本身当作目的,这就是问题了。
管理是为了降低熵增,但是管理本身也会产生熵增,而当管理产生的熵增大于它所降低的熵增时,管理就会成为问题,这时一个公司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④销售VS产品
《乔布斯传》的最后一页几乎是他的临终遗言。他讲了大量篇幅的话,非常值得我们隔一段时间就来读一下。他说IBM和微软这样的公司之所以会衰落,就是因为他们垄断后不再创新产品,转而开始重视销售。
“像IBM或微软这样的公司为什么会衰落,我有我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公司干得很好,它们进行创新,成为或接近成为某个领域的垄断者,然后产品的质量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些公司开始重视优秀的销售人员,因为是他们改写了收入数字,而不是产品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因此销售人员最后成为公司的经营者。”(《乔布斯传》)
他说假如公司的领导是销售基因,慢慢公司就会只剩下这一种基因。
“IBM的埃克斯是聪明、善辩、非常棒的销售人员,但对产品一无所知。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施乐。做销售的人经营公司,做产品的人就不再那么重要,其中很多人就失去了创造的激情。斯卡利加入后,苹果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是我的失误;鲍尔默接管微软后也是这样,我认为只要鲍尔默还在掌舵,微软就不会有什么起色。”(《乔布斯传》)
果然他这个话讲完以后,鲍尔默就下台了。
我们知道在绝大多数公司,销售人员都是很强势的。我曾亲眼见过一个销售总监,在公司高管会上管人要资源,人家不给,销售总监一拍桌子喊出一句令我至今都印象深刻的话:“你们整个公司的人都是我养的。”
销售人员说我卖单,我养了整个公司的人;乔布斯认为这都是瞎扯,是因为我的产品好,你才卖得好,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乔布斯最重视的永远是产品,产品是根。
⑤资本VS产品
大多数公司都会受限于长子依赖,我们看看乔布斯有没有受这个限制。
2007年,iPod已经占了苹果收入50%以上,iPod占了全世界音乐播放器市场份额的74%以上,很显然那时候iPod是它的主营业务,它的长子。
但这时候乔布斯作为公司的一把手,他判断出失速点。他说如果手机里面也能够内置音乐播放器,iPod就会被颠覆掉,与其被别人颠覆,不如颠覆自己。这就是乔布斯后来的选择。
蓝色代表iPod的收入占比,黄色代表iPhone的收入占比,与其被宫,不如自宫。有时候开玩笑说自宫至少有一个好处,至少刀把还在你手里,如果被宫,刀把在别人手里,你就不知道别人第二刀会捅向哪里了。
这件事情事后诸葛亮地想来非常容易,但我们想想其他案例,就知道这有多难。
当年我的第一家公司是摩托罗拉,那时候还是模拟手机时代,大哥大,大家还记得吧?当时摩托罗拉在中国占了85%的市场份额。本来摩托罗拉已经开发出了数字手机,但它担心数字手机会侵蚀原有业务,一旦侵蚀,不仅模拟手机要遭殃,模拟手机基站等等也全都要改,因此数字手机就没有发布。结果给了诺基亚机会。
诺基亚呢?2007年的时候,诺基亚的智能手机已经占了整个智能手机5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在诺基亚内部,智能手机才占10%。他们担心智能手机起来后,会影响原有的功能手机,最后就把智能机和功能机合在一起做,后来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
摆脱长子依赖特别特别特别艰难,但乔布斯顺利度过去了,丝毫没有在乎股市和财务上的事。到2012年,苹果已经变成了一家通信公司,iPhone占了苹果58%的收入,70%以上的利润,完全转型成功。各位想想看,在资本市场的压力下,有几家公司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再简短回顾一下乔布斯的舍九取一。
永远是,产品,产品,产品,产品,产品。
找到你自己能力圈里的“一”并坚持下去
我们注意,不是其他要素不重要,只做产品,而是用产品要素统摄所有其他要素。而且这是乔布斯的能力圈——并不是其他要素你不能成功,只是乔布斯选择了自己能力圈里的要素,他成功了。
其实到今天为止,我认为也没有人在产品这个要素上超越乔布斯。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宗教叫产品教,乔布斯一定是产品教教主,这个宗教的教义就是这段话:
在这段陈述里,乔布斯的核心聚焦点、那个“一”,就是产品。只打造最好的产品,这个是“一”,有了这个“一”,就有了一切。
我们同样为乔布斯画一个增长飞轮,有了优质产品,用户就会满意,用户满意后收入就会增加,收入增加后就有更大量的钱投在优质产品上。迄今为止乔布斯在产品方面的投入依然领先全世界,迄今为止。
我已经给各位展示了好几个增长飞轮里的“一”了,每一个都有些许不同。但有两点是相同的.
那个“一”符合创始人和公司的能力圈;..
那个“一”他长久地坚持了下去。.
乔布斯的“一”是产品,他把自己的全部能量、全部资源都放在了产品这件事上,他信奉简洁理念。但并不是每一位成功的企业家都是这样。
我们再把乔布斯和其它人比较一下,把思维放得更开阔一点。
贝索斯的“一”是客户,他信奉长线思维;
埃隆马斯克的“一”是科技,他相信科技能改变一切,他被称为科技学家,不是科学家,他相信物理学上的思维,相信原子论、还原论;
孙正义的“一”是什么?他相信IT革命,他注重IT革命里的每一场变化,他信奉时间机器理论;
巴菲特的“一”是什么?护城河。他坚决投那些在第一条曲线里能拉得非常长、不容易被第二曲线所侵袭的企业,他信奉价值投资理念。
各位看,所有这些人都可以说是成功的企业家,但他们的“一”全不一样。
讲到这里,各位很容易问我一个问题,你们会问:教授,你讲了这么多,我应该向谁学习?各位你应该向谁学习呢?我们讲一个故事。
爱因斯坦爆得大名以后,各国都邀请他去演讲,一个司机跟着他。爱因斯坦那时候很年轻,大家也不认识他。那个司机很聪明,听爱因斯坦讲得多了就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