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加强资源保护,加快国土绿化,增进绿色惠民,强化基础保障,扩大开放合作,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林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十三五"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始终坚持把改善生态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加强森林生态安全建设,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治理,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加强林业生态资源科学经营,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始终坚持把做强产业作为林业发展的强大活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挥森林是水库、钱库和粮库的重要功能,深刻认识生态和产业、公益和经济的辩证关系,发展林业特色和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实现林业精准扶贫,在国土上创造和积累生态资本和绿色财富,促进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始终坚持把保护资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作为林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全面保护天然林、湿地、沙地植被,以及典型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严格保护林地、湿地。加快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建设国家公园,强化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培养公民生态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林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加强林业改革顶层设计,健全国有林和集体林管理体制,创新产权模式,广泛调动全社会力量发展林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创新红利,全面提升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始终坚持把依法治林作为林业发展的可靠保障。加快林业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林业执法和普法,形成完备的林业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保护产权、规范公权,不断完善林业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
--始终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林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以国际履约和合作交流为平台,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深度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林业合作和生态治理,积极服务国家政治外交大局,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全方位林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第二节 规划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国林业要加快推进功能多样化、经营科学化、管理信息化、装备机械化、服务优质化,为到2050年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到2020年,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林业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生态承载力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天然林、湿地、重点生物物种资源得到全面保护,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14亿立方米,湿地保有量稳定在8亿亩,林业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稳定在17%以上,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
--林业生态公共服务更趋完善。绿色惠民、公平共享、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优质生态产品和林产品更加丰富。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万亿元,林业年旅游休闲康养人数力争突破25亿人次,国家森林城市达到200个以上,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林业民生保障更为有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林业职工和林农收入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国内木材储备供应能力显著提高,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7万亿元,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林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林业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成为绿化国土和林业建设的主力军,集体林业活力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和依法治林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林业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第三节 发展格局
以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三大战略为重点,综合考虑林业发展条件、发展需求等因素,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要求,优化林业生产力布局,以森林为主体,系统配置森林、湿地、沙区植被、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生态空间,引导林业产业区域集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一圈三区五带"的林业发展新格局。
"一圈"为京津冀生态协同圈,打造京津保核心区并辐射到太行山、燕山和渤海湾的大都市型生态协同发展区,增强城市群生态承载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国际形象。
"三区"为东北生态保育区、青藏生态屏障区、南方经营修复区,作为我国国土生态安全的主体,是全面保护天然林、湿地和重要物种的重要阵地,也是保障重点地区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的战略基地。
"五带"为北方防沙带、丝绸之路生态防护带、长江(经济带)生态涵养带、黄土高原-川滇生态修复带、沿海防护减灾带,作为我国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骨架,是改善沿边、沿江、沿路、沿山、沿海自然环境的生态走廊,也是扩大生态空间、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的绿色长城。
一、京津冀生态协同圈
京津冀生态协同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生态空间,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全部,以及山西东部、内蒙古中段南部、辽宁西南部、山东西北部,生态建设以构建环首都生态屏障为中心,辐射太行山、燕山、坝上高原和渤海湾地区。该区域西靠太行,北枕燕山,东临渤海,南接华北大平原,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将发展为人口超亿的国际化城市群。因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前缘的生态过渡区,生态极为脆弱,长期的过度开发、地下水超采,造成生态空间严重不足,生态承载力已临近或超过阈值,大气污染、土地退化、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