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要点:虽然我国的褐藻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但褐藻加工产业的收益率低,褐藻产业仍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缺少新的高附加值产品及高效利用关键技术。针对此问题,研究团队改变了传统褐藻综合利用胶、碘、甘露醇系统,以提取褐藻聚糖硫酸酯为主线,创建了褐藻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即提取褐藻聚糖硫酸酯的同时,延长辅助生产线分离提取褐藻胶(褐藻低聚糖与寡糖)、褐藻多酚、海藻渣(膳食纤维和海藻肥)等高附加值产品。团队以褐藻聚糖硫酸酯为主,辅以多种中药食材提取物,制备了两种复配制剂;开展了两种复配制剂对免疫调节及对降血糖疗效的研究;形成了褐藻聚糖硫酸酯药食材复配技术。团队利用微生物酶降解技术,将生产褐藻聚糖硫酸酯的过程产物褐藻酸钠,降解生产褐藻胶低聚糖与寡糖,形成低聚糖与寡糖产品、功能食品和化妆品的基料。提取褐藻聚糖硫酸酯后剩余藻渣的膳食纤维高达75%以上,利用褐藻渣,创新生产了褐藻膳食纤维为主的海带酱和膳食纤维食品,形成了独立的知识产权“富含膳食纤维的海带酱(ZL201210325883.4)”和“富含海带膳食纤维的膨化食品及其生产方法(ZL201210325804.X)”。团队还利用微生物酶降解技术综合利用大量的海带渣生产了海藻肥。该高效利用关键技术是传统褐藻综合利用系统的产值的2.2倍以上。
(二)主要模式
01、多层次综合养殖模式
技术来源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寻山集团有限公司
研发团队:方建光、杨红生、蒋增杰、叶乃好、李长青、常丽荣
技术要点:根据不同营养级养殖生物的营养需求以及海区的养殖容量,构建2层、3层、3+1层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养殖模式,并进行各种养殖品种的合理密植、优化搭配,以实现自然环境养分、能量、空间利用率的最大化。
(1)两层生态养殖模式
根据海域状况,在不适合投放人工鱼礁的海域,上层进行海带、龙须、裙带等大型藻类筏式养殖,中层吊养鲍、扇贝等海珍品贝类,形成了“藻-扇贝”或“藻-鲍”复合的筏式2层生态养殖模式。
藻-扇贝复合的筏式生态养殖模式。在75m的筏架上吊挂85绳海带;海带吊绳间吊养扇贝,每台筏架吊挂50笼。
藻-鲍复合的筏式生态养殖模式。在75m的筏架上吊挂85绳海带;海带吊绳间吊养鲍,每台筏架吊挂24笼。
(2)三层生态养殖模式
在适合投放增殖型人工鱼礁的海域,投放人工鱼礁,并底播增殖鲍、刺参等苗种;中层以筏式方式养殖鲍、扇贝等贝类;上层养殖海带、龙须菜等藻类。形成了“藻-贝-参”三层生态养殖模式。该养殖模式上中层按2层养殖模式配比养殖,下层造礁、底播增殖海珍品。
投放鱼礁主要是3×3×3m的钢制鱼礁;
底播鲍规格要控制在4cm以上,密度平均为2个/平方米;
底播刺参规格要达到300头/kg以上,底播密度平均为100kg/亩。
(3)3+1生态休闲养殖模式
对海域使用论证中适合建设生态礁的海域底层投放聚鱼型生态鱼礁,中层以筏式方式养殖鲍、扇贝等贝类;上层养殖海带、龙须菜等藻类。形成了“藻-贝-鱼”3层生态养殖,并在此基础上,建设海上平台、海上垂钓等休闲渔业设施,加快产业融合,形成了“藻-贝-鱼”+“游乐购”的3+1生态休闲养殖模式。
应用规模和效果:“浅海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养殖系统中不同层次营养级生物间的生态互利性及养殖水域对养殖生物的容纳量,科学整合不同营养级生物,达到了近海生态系统中生源要素的高效、高值利用。目前,公司在桑沟湾及爱莲湾海域已形成“海上生态养殖,海底生态牧场”的格局,应用面积近3000公顷,养殖效益叠加效应明显,生态效益显著,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闻名的生态养殖示范区。
所产生的效益:
经济效益: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将藻类、贝类、海参和鱼类严格按照一定比例搭配,实现了“减量增收”;海带、龙须菜等藻类亩产由2.08吨提高到2.63吨,增产26.5%;扇贝亩产量由1.56吨提高到2.1吨,增产34.6%;鲍亩产量由2.07吨提高到2.48吨,增产19.8%;综合亩产平均提高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