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发展,学者对于海外离散群体(diaspora)投以了更高的关注度。因为离散不仅仅是一种移民现象,还伴随着日益普遍的族群认同与居住国认同、离散群体的跨国网络等新问题。根据郝国强的定义,居杭外籍人士可以被定义为离散群体。因此,我们接下来会借助有关离散群体的研究结果来使分析更具有深度。
国外学者对该离散群体的研究比较多。最初的离散与受难紧紧联系在一起,比如Safran(1991)就坚持离散应该以回归为中心,因此他将研究重心放在与母国之间的互动。Sun Sun Lim,Becky Pham(2016)通过对新加坡的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籍留学生的媒体剥夺实践,发现同原先亲友的线上为其提供了精神支持,但是却占据了学生的空闲时间从而阻碍他们与当地人的互动。社交媒体在促进留学生对东道国的文化适应的同时,也加剧了仅由共同国家组成的文化孤岛的形成。
国家认同仍然是青年人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Hillewaert, S.(2015)通过对肯尼亚拉穆群岛的年轻人在Facebook上进行方言书写,对方言会随着全球化的深化而消逝的观点进行反驳。
早期的研究将研究重点放在移民如何利用媒体维持同家园之间的关系,但是Erika Polson(2015)将重点放在外籍人士借助移动互联网认识当地,通过线上和线下会面促进外籍人士对当地“国际社会”的归属感。
媒介在移民构建地区想象中,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Tabea Bork-Hüffer(2016)通过对30名居住于新加坡的德国专业人士的访谈,分析其数字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情况,得出数字媒体不仅集视觉与听觉于一身,也能唤起假想的嗅觉、味觉和触觉。复杂的媒介能够改变人们在离线空间的做法,并唤起对城市中从未探索过地方的复杂感官。
以社交媒体为中介,移民可以进行自我展现和肯定,这种中介认知也得到了学者的关注。Jozon A Lorenzana(2016)通过对居住于印度的菲律宾中产阶级的民族志研究,他指出移民在Facebook上分享自己的成就同其减轻印度对菲律宾刻板印象的迫切需求有关。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国际间人员流动日益频繁,频繁变换居住地的外籍人士对自身身份的认知也呈现出了碎片化的倾向。Marianne van Bochove等人(2015)通过对鹿特丹市75名外派人士及配偶的访谈,得出外派人士的身份以分裂为特征。他们不仅把自己看成世界主义者或外国人,而是具有多层次的身份——经济上的组织人、政治上的全球人、文化上的积极融入者。
近年来,离散群体也得到了中国学者的关注,主要的研究范围与国外类似。赵瑜佩(2018)通过对40名“世纪潮一代”在英流寓华人的Facebook和微信使用情况的访谈,探讨媒介对于其跨文化社会资本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她认为,社交媒体使“世纪潮一代”的在英流寓华人从离散的既定人群中不定期“脱出”,以“想象融入”和“持续认同”活跃在不同文化集体和社群,实现“双面人生”。
张少科(2018)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以中国留美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中国留学生通过使用美国社交媒体融入美国文化的努力较为表面化;中国留学生同时大量使用中美两国的社交媒体来维护中国文化认同。付晓燕(2018)的研究结论也显示,多数留学生会发展出与侨居国社会疏离的认同策略,并透过社交媒体建构出远距离的离散文化认同。
3. “Hangzhou Expats Club”文本分析
本研究共挑选“ Hangzhou Expats Club”一年内(2018年4月15日至2019年4月15日)与杭州城市形象直接相关的发帖共计130条。
小组内讨论的话题十分广泛,有些同杭州并没有直接关系,比如创业者展示产品、主妇分享自己做的蛋糕、私人组织聚会、代转英文教师招聘等。从这些话题中,并不能得到与杭州城市形象直接相关的信息,故而排除。
具体筛选标准参照张炳发,张艳艳(2010)基于居民感受所建立的城市品牌指标体系提出前选用的问卷。小组内出现的发帖主题同问卷主题基本相似的被选用,反之则舍弃。
外籍人士对于杭州城市形象的感知总体是中立偏正面的。发帖者情感倾向主要为中立(65.38%),正面(23.85%)略多于负面(10.77%)。评论者对于杭州城市形象的评价高于发帖者的评价,正面(41.77%)和中立(41.37%)基本持平,负面评价较少(16.87%)。
小组内发帖受到的互动也比较频繁,选中发帖的平均点赞量为8.76,说明小组内帖子受到的关注比较多。其中点赞数最高(192)的一条发帖为Jonny Gannon 转发的中国银行人员为外国人开户时手足无措的窘态。
小组内帖子的平均评论数为12.41。有24位发帖者因为评论者态度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或者促成了行动,说明小组成员的意见得到比较大程度的重视。
3.1教育
在“ Hangzhou Expats Club”中,与教育相关的发帖共有7条,平均点赞数为3.71,平均评论数为12.71。外籍人士普遍认为杭州人比较亲善,但仍然存在因为偏见而不愉快的情况。除浙江大学外,留学生对于杭州其他大学的办学质量评价不佳。外籍人士对于杭州中文老师教学质量评价较好。
3.1.1市民素质
市民素质这一指标指一般市民和窗口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大部分外籍人士认为杭州人比较亲善,但是由于文化、面部特征等各方面因素的差异,很有可能造成外籍人士觉得杭州人投向自己的目光中带有歧视意味:
“Totally random but cultural response to tattoos and vivid hair color in china really annoyed me ... as a hairstylist I've been rather liberal with my Hair color choices and my husband and I are both covered in tattoos.”
这种感觉在发型师Vanessa Lange于2019年2月18日的发帖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她认为自己有权自由选择自己的发型(as a hairstylist I've been rather liberal with my Hair color choices),但是路人的指指点点让她很不舒服(the cultural response annoyed me),进而对于中国的包容和开放程度产生质疑。
但是底下的评论对其误解进行了纠正,一位用户指出当地人也有各种色彩的染发(a lot of people have colorful hair and I don't think it's a big deal),注视的目光很有可能因为Vanessa Lange是外国人(I think most people would just stare out of curiosity)。另一位用户指出当今的中国已经走出文化大革命(it's 2018, China isn't living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ymore),并不会歧视染发这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