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综合治理持续加强。硬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16号线中段和房山线北延试运行,总里程达727公里。出台市郊铁路指导意见,怀柔-密云线引入北京北站,城市副中心线西延、通密线、东北环线开通运营,市郊铁路总里程约393公里,化工路等5条城市道路和中心城、城市副中心24条次支路建成通车,清河站综合交通枢纽建成投运。软管理水平逐步提高,通过大站快车运营等方式提升轨道交通运力和准点率,完成202处堵点治理,电子收费路段停车入位率保持90%以上,新增万余个有偿错时共享停车位,发布地面公交线网总体规划,开行248条升级版定制公交线路,整治自行车道378公里,完成100处重要路口交通信号灯配时优化和10条绿波带建设,首都交警800铁骑上街,助力交通综合治理。
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推动出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定实施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及三年行动计划,17个市属医院发热门诊提升改造项目全部竣工投用。推动出台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实现三级甲等医院警务室全覆盖。印发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新改扩建急救工作站52个,启动急救呼叫号码和指挥调度“两统一”工作。推动出台中医药条例。累计完成32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规范化门诊、111家爱婴医院、327家爱婴社区建设,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超过90%。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收官,年度新增学位超3万个,无证办园现象基本消除。全面完成“平安校园”建设。推动城乡中小学校一体化发展,100所学校“手拉手”结对共建。新高考改革平稳落地,出台公办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方案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出台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实施方案,将失能失智老年人纳入基本养老服务范畴,新建10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100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扩大到石景山全区,新增182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新建改建无障碍设施4.87万处。
基层治理创新继续深化。持续推动“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改革创新,形成超大城市治理“北京模式”,12345市民服务热线解决率、满意率分别上升到86.4%和91.8%。制定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三年行动方案,广泛开展周末卫生日等活动,小巷管家、“回天有我”、《向前一步》等共治品牌效应持续显现。制定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设立标准,出台撤村建居指导意见,做精做细基层治理。抓好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两件“关键小事”,出台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开展桶、车、站、楼等全链条改造升级,强化桶前值守,加强对“混装混运”等突出问题执法检查,全市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较条例实施前增长12.7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推动出台物业管理条例,全市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物业服务覆盖率和党的组织覆盖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扎实推进平安北京建设,开展扫黑除恶“六清”专项行动,深入推进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持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全市群众安全感创历史新高。加强城市能源运行保障,建成唐山LNG接收站应急调峰保障工程,本市外围10兆帕输气大网正式成环。统筹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与城市安全隐患治理,抓好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1.2%、10.9%。推动出台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从源头防控重大公共卫生风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0年31项计划指标中27项完成年初计划目标,经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批准,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由6%左右调整为正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目标由零增长调整为下降6%左右,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目标由75%调整为7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降幅目标由4.36%调整为1%左右,这4项指标均完成调整后目标。就业、价格等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等反映高质量发展指标继续改善。
过去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市委、市政府指挥调度沉着冷静、坚强有力,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在非常之时担起非常之责,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取得抗击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推动经济社会运行逐步恢复常态,成绩来之不易,过程充满艰辛。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2021年有望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反弹和持续的风险客观存在,海外疫情蔓延抬升北京输入性风险。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乐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需要付出更多艰苦努力。
二是内外需求处于疲弱状态,经济持续恢复的动力明显不足。消费回暖较为缓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8.9%,消费升级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国际教育、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不足。重大投资项目接续有待加强,轨道交通等传统基础设施投资下降,新型基础设施规模还要继续扩大。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本市外贸影响明显,北京地区进出口总额下降19.1%。
三是企业经营仍然面临不少困难,精准帮扶还需持续加强。需求不振、利润下滑、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制约企业生产经营持续恢复,虽然全市经济增长面在不断扩大,但疫情对文化旅游、会议展览、住宿餐饮等行业影响短时间难以消除。企业反映的融资、用地、人才等方面问题和诉求仍需着力解决,政策落实效果和精准服务企业能力还要进一步增强。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亟待提升,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协同性还需增强。本市科研力量和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基础研究产业转化通道还不畅通,制约科技创新的深层次制度障碍还没有破除。对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本市国际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和全球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仍然缺少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还需下更大气力。